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又是大豐收!
一直以為王力先生衹是詩學和漢語學這兩個領域的大家,直到業師將《希臘文學·羅馬文學》這本書拿到面前,才知道他的涉獵竟廣至斯,除了散文隨筆寫得出眾外,連西方古典文學也有專著。但轉念一想,他那時代的學人并非專治一經的「殘障人士」,更多時候,衹要力所能及,便「四處留情」,又多又深。他的散文集《龍蟲并雕齋瑣語》明明就說了,「大學生正在求博貴於求精的時代,我們怎好叫他們也專治一經」。所以這一次我也買得頗雜。倒不全是為了不愿專治一經的緣故,而是因為性子還沒定,對各方各面的書籍均有興趣。雖然如此的看書法很可能作繭自斃,到最後不過變成一個漫無主見的書櫥而已。不是不知生有涯而知無涯的道理,但好書太多生命太短,有時還真難不對便宜的好書下手。衹是說如今自己正處於必須定個方向的階段,實在不宜漫無所守。——然而還是犯了。
也罷,讀書求博抑或求專這一古老命題,不說了,越說越往死胡同裡鉆,鉆到最後,引來自戕什麼的,就阿彌陀佛了,哈哈。
話說回來,提起王氏的這本散文,其中一篇〈戰時的書〉,開頭那段,非常有名,很多人都愛引:「如果說梅和鶴是隱士的妻和子,那么,書該是文人的親摯的女友。抗戰以前,靠粉筆吃飯的人雖然清苦,也頗能量入為出,不至於負債;如果負債的話,債主就是舊書鋪的老板。這種情形,頗像為了一個女朋友而用了許多大可不必用的錢。另有些人把每月收入的大半用於買書,太太在家裡領著三五個小孩過著極艱難的日子,啃窩窩頭,穿補訂衣服。這種情形,更像有了外遇,但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了。」真真是說進了我們這些酸書生的心坎裡去。——這一次的大眾書局大清倉,我便陷入了這樣的窘境>.<
似乎越寫越亂,也快不知自己所言何物了。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友人來訊說首邦區的Summit大眾書局正在大清倉,促銷高達80%。這一消息,不啻是一股強心劑,雖然這星期開始綠野仙蹤也辦著書香。但因為今年的五月,那裡也曾清過一次倉,而我也從中受益不淺,於是乎昨天便約同師友,屁顛屁顛地「趁火打劫」去!
在那裡看到了又一本大學書系——《海德堡歲月》。我不認識那作者,之所以下定決心買下,是因為先前看了一系列的大學書系,如《老北大的故事》、《哥大與現代中國》、《劍橋語絲》、《海德堡語錄》等,非常感興趣於各大名校的人文紀實、逸聞軼事。讀著各個大師在課堂上手舞足蹈的情形,想像自己也親炙大師風采,奈何自己學力不逮……
或許,正是因為過去的三年裡,沒體會過從這些書裡溢出的人文景觀與大學精神——不是衹會一股腦兒點頭稱是的「民辦」學校;不是衹會舉辦One Malaysia的演講比賽來迎合政府的「民辦」學校;不是衹會提倡全譯本提倡使用三流期刊論文提倡使用鑒賞辭典的「民辦」學校;不是衹會因為辦公室裡頭的政治斗爭而對可能是那派系之下卻不知情的學生施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必誅——的「民辦」學校;不是衹會這裡高喊言論自由那裡卻極盡禁止之能事不許學子發表些不是主流的言論的「民辦」學校;不是不不是不不不是不不不不是……「民辦」學校。——所以衹好求之於書了。
我愛我的學校。正如同於,我愛我的國家,我衹是不愛操控這個國家的政府罷了。這叫愛之深,責之切,恨鐵不成鋼。呵呵。
有點意外的,在那裡搜到唐德剛的臺版《胡適雜憶》。先前翻過他的《胡適口述自傳》,才知道原來《雜憶》是《自傳》的序,因為過長,結果獨立成書,另行出版。先前這本書也找得蠻久的了(便宜的,呵呵),這次卻得來全不費功夫。知道唐德剛,是因為胡適的緣故——要研究五四和胡適,唐德剛必不可繞開。有點意外的是,這幾天因為讀夏志清,才發現原來他和夏志清竟是如此深有淵源——既是好朋友,又曾經筆戰,可惜如今還沒機會拜讀這些論戰文章。夏志清給這本《胡適雜憶》寫序時說,唐德剛先生「應公認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他倒沒有走胡適的老路,寫一清如水的純白話。德剛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詼諧,寫起文章來,口無遮攔,氣勢極盛,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如此功底深厚的學者,如此才情橫溢的散文家,剛於上個月26日去世。
與上回一樣,清倉之際,豐收之時。再這樣下去,很快就會被80%寵壞了。這次姑且效仿魯迅,把昨天買回來的書,寫個書單,并非記在日記,而是列在這裡,權當人生的書簽。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1983年。
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臺北:遠流,2006年。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2007年。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唐德剛:《胡適雜憶》,臺北:遠流,2005年。
唐德剛:《史學與紅學》,臺北:遠流,2003年。
唐翼明:《古典今論》,臺北:東大,1991年。
王軍:《城記:看不見的北京城》,臺北:高談文化,2005年。
王力:《古體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力:《希臘文學·羅馬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元化:《讀文心雕龍》,北京:新星,2007年。
夏濟安著,夏志清校注:《夏濟安日記》,臺北:九歌,2006年。
蕭紅:《呼蘭河傳》,臺北:聯合文學,1987年。
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臺北:捷幼,1998年。
朱天文:《悲情城市》,上海:上海文藝,2001年。
【清】誕叟:《檮杌萃編》,天津:天津古籍,2006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訂,廖吉朗校訂,繆天華校閱:《醒世恒言》,臺北:三民,1988年。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1991年。
【日】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發條鳥年代記,第一部:鵲賊篇》,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法】法布爾著,陳筱卿譯:《昆蟲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
【德】尼可拉斯·宋巴特著,劉興華譯:《海德堡歲月人文紀事1945—1951:一個人文學者的智性之旅》,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7 則留言:
朱天文……這學期的城市與現代文學的課有談到她們兩姐妹。
也看過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我的學期論文也選了她的《世紀末的華麗》和《炎夏之都》。
原來你這學期有拿當代文學?除了這科和明代史外,還選了其他什麼科?
上回海外華文書市以非常抵的價拋售朱天文文集(印刻出版的,共八冊)。這次在summit看到不少她妹妹還有她父親的書。
好巧的,我有個朋友的學位論文寫的正是她的《世紀末的華麗》。
不是當代文學,是城市與現代文學。
除了這門課和明代史,還拿了地方史和中國詩歌。
去廈門就是因為地方史,將會去廈門漳州泉州三地考察,還有在廈門大學給他們的歷史系呈現我們的學期論文。這論文還沒寫完呢,是三人一組的。
風兄,半月不見,您又進書了。
他日您閱畢時,不曉得能否借林毓生《思想與人物》一窺?
常樂館主,
好豐富的流程。
那就祝考察過程收獲豐沛^^
沛文君,
在本地,能如此大量進書的時節,也止於此而已。不趁勢進,雖不至嗟咨失悔,但也會七上八下。
思想與人物,當然沒問題^^
特来勉励。
感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