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吾將上下而求索

那天,一個表面上樂天無憂的女娃兒告訴我,說:「上個星期,接連幾天的放學後我都一個人走回家。才發現,從頭到尾,一直跟著自己的,只有影子。然後,收留自己的,也永遠只有自己的影子。」我想說的是,「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屆時,只留個悽悽惶惶的軀殼,和大地攪在一塊兒,最後甚麼也不剩。

之所以說「表面上」,是因為她給大家的印象的確如此。至於骨子裡,我感到的,是隱隱為一層陰霾給籠罩著的煩絲,這煩絲,似乎與家庭有關,又似乎與難以讓她苟同的現實有關。她總愛問,「為甚麼這樣」、「為甚麼那樣」、「為甚麼城市里的人都這樣」、「為甚麼他們都不能和鄉下人一樣」。是有點孩子氣,但這一點孩子氣,或許,正是李贄所強調的難能可貴的「童心」,也是在這汲汲營營的紅塵裡所欠缺的一點素心。

或許,用己身所常看慣的與所常感受到的事物來對自己所不常看慣的與所不常感受到的事物發出問題,做出評價,東衡西量,是有欠客觀。一切並非那麼的理所當然。然而所謂客觀,「是以人的感覺形式而存在」,說得更白一點,其實還是主觀意識在主導著一切。有人因為明瞭此理後便將自己的嘴閉上了足有二十多年。我呢?是不是真明此理?明了後該如何?繼續發出所謂的不平之鳴?

有一次,和一同學鬧了一翻,所爭論的便是我所一直認為身為中文系生應該持有的對長者的正常態度,而對方的所為便是我所謂的「所不常看慣的與所不常感受到的事物」。現在回想,即使讓我辯贏了又如何?舒了一口氣後又怎樣?看對方因為所謂真理駁難後咬牙切齒而感到舒心?有句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其實既然是真理,又何須辯?讓它在那裡就是了。然後真理所常面對的,其實還是真理。非乎?

但是,又常聽說,所謂的讀書人不應該如此,這樣子的話就太「無為」了雖然我不知道無為過後如何無不為而應該抱持批判的精神用批判的眼睛去批判一切所該批判的

要麼,就在沉沒中消逝;要麼,就在沉沒中爆發。若選了前者,不外是「徬徨於明暗之間,在黑暗中沉沒」。然而,該怎麼徬徨,我又不確切地知曉。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雲,灰灰的,再也洗不乾淨,我們打開雨傘,索性涂黑了天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