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疏不破注


鄉愿,德之賊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注疏傳統中不成文的規定:疏不破注。
這是訓詁的專業術語。意指作疏時完全依照注文詮釋,不能改變也不可改變舊注的任何觀點。
清人《東塾讀書記》:“時有古今,猶地有東西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莫。”
“訓”是解說,“詁”是古言。
隨著文獻的越早,生得越晚的人,就越難理解。於是傳解經,注解傳,疏解注,義解疏,代代相陳,陳陳相因。後來不能居上,居下的只能越下。
這種做法,盛行於唐代注疏家。
按理唐朝是多麼盛闊的文明社會,這時卻生出了這麼一個叫人無所適從的條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不搭。
於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蕭規曹隨,有過不正。
是好的,自然不必破。
至於壞的?調和、調和,再調和——強作解人。
這,是不是中了孔老夫子所說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毒?
然而孔子只說三年不改,沒說三年後不准改。
注的流傳,怕且也超過三年了。怎麼疏就不能破?
鄉願,德之賊也。

…………

注:“你是誰呀,讀者,一百年後讀我注文的人。”
疏:“你好,我是疏,你的解人。”
注:“我不清楚你的嗜好脾性與修養,更不瞭解你是否多感敏銳還是挑剔尖酸苛刻的人。”
疏:“我不必多感不必敏銳,遑論挑剔尖酸苛刻。我只儘量遵循一個規律:對你予以同情之理解。”
注:“我所寫的玫瑰或許已枯萎,我經注中的街道屋宇人物或許已經消匿無蹤影了。”
疏:“沒錯,所以我請教了辛追夫人,同她學了回魂大法。讓枯萎的玫瑰,再度芬芳;讓消匿的屋宇,再度重建;讓死去的哲人,再度復活;讓美好的三皇五帝時代,再度呈現在大家眼前。可是……”
注:“但願你能相信花兒確曾芳美過,街道屋宇曾經平整堅實過,人物也同你一樣喜怒哀樂過。而且,請相信我一百年前的誠心與誠意。”
疏:“我相信,這一切,我都相信。而我也正有志於將你一百年前的誠心與誠意,完好再現世人眼前。可是,請讓我說完剛才未完的‘可是’。”
注:“好,請說。”
疏:“可是辛追夫人自己回不了魂,只保存了肉身。兩千年後的今天,成了供人觀摩的擺設。”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聽課有感——襲<無題——擬園丁集>》

…………

以上,病時雜述。
以下,清醒所敘。

…………

替古書作注解工作,所需學識實在不簡單。
朱子<記解經>有一段平心的話:“凡解釋文字,不可令註腳成文。成文,則注與經各為一事,人唯看注而忘經。不然,即須各作一番理會,添卻一項工夫。竊謂須只似漢儒毛孔之流,略釋訓詁名物及文義理致猶難明者。而其易明處,更不須貼句相續,乃為得體。蓋如此,則讀者看注,即知其非經外之文。卻須將注再就經上體味,自然思慮歸一,功力不分,而其玩索之味,亦益深長矣。”
切望解人莫再強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