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3日 星期日

人之性恶

自春秋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各别提出了“性善论”与
“性恶论”后,这项话题便一直为人们所讨论与争议了。
孟子承续了孔子所提出的“性相近,习相远”,对人类
的本性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
的言论,而对于人类所种的善果为什么生的却是恶花这
项问题,他认为是周遭环境使然,因此,只要人们好好
护此“善果”,人类依旧还是善良的。然,直到战国后
期却出了个荀子,他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并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并不是以人性恶来作

结论,而是认为人们必须通过教化来去恶,并能够做到
人为的善。在此,我是赞同荀子的“性恶论”的。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节目,该节目乃第七电视
NTV7)的“追踪档案(Edisi Siasat)”。那时所追
踪报导的事是与攫夺案有关的。当时的受访者乃一名
曾遭攫夺的受害者,其情形是如此……

“在一条熙来攘往人潮拥挤的街上,一个妇女忽遭两
个匪徒攫夺。她拼了命似的与那匪徒顽抗,喊救声也
不绝,奈何周遭却没人肯予以援手。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两名匪徒得逞了。”

当那名受访者被询及心声时,她悲凉地说了一句:
“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人尽是这么无情、这么冷淡?看
到一个女子遭攫夺却都无动于衷,只是站在一旁看热
闹,而且不闻不问。”

当时的那些路人对那名妇女均抱着“自扫门前雪”、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并且因为没有人上前
予以援手,而认为自己的“闲事莫管”的心态是理所
当然的。当社会弥漫着这种“理所当然”的风气时,
自然而然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会相互影响与感
化了,从而个个皆为袖手旁观之人焉!

如果人类真如孟子所言般,“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那么时下的社会的人便全
都不是人焉!人类的恻隐之心究竟往哪儿去了?我想,
荀子的这一句话就说得好:“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
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
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
就是说,顺从人的“好利”、“好声色”等自然本性
发展,就必然产生争夺、淫乱等恶行。因此,人的自
然本性是恶的,善则是人为的结果(
其善者伪也,此
“伪”非虚伪,而是“人为”)。

那个时候,人们均是自私好利,因着自己的利欲而不
愿帮那妇女一把,担心自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孟
子的“四心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与荀子的“利欲说”的观点完全相反。孟
子认为四心乃人的本性,也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善性;
荀子却认为好利欲才是人的本性,如果顺着本性发展,
“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

其中,孟子提出了“去利怀义”的道德价值观,他把
“仁义”作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然而,
利与欲原是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人们又如何真的能
够“去利怀义”呢?另外,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试问,舍生取义此等高情操的
行为究竟有几个人真能做到?如果个个尽是舍生取义
之辈,那么那名妇女就不会对这个社会那么失望了,
她的悲凉声也不会发出了。再看那两个匪徒,他们之
所以会犯案,全因为“贪”与“利”字。为了满足自
己的私欲,贪念萌生,而这本能的属性就驱使着他们
犯案,达到了“利己损人”的欲望。

为了遏制此等罪案的发生,政府就制定了法律以剪除
这些暴乱,而学校的道德教育科的成立则是为了导人
向善。因此,如果说人的根本就是善的话,为什么还
要制定这么多法律来防止罪案?如果人的根本不是恶
的话,何以我们仍需透过道德教育这个科目来规范人
的行为?因此,就先天而言,人之初的确是性本恶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从此就得对这个社会抱着消极
失望的态度,而是我们必须如荀子所说般:“故必将
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义理而
归于治。”
(《荀子·性恶》)后再以礼养情,所
谓“礼”是指人们应当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和社会道
德规范,“情”则是指情欲。人有了礼义,分辨各人
的职份,才能和睦团结,然后再运用礼义这样的基本
道德规范,使人的情欲既能得到满足,又要对自己的
情欲进行节制,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似孟子的这些“四心说”与“舍生取义说”,唯物史
观认为,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
而孟子却忽视了社会实践对正确的道德观念确立与发
展的重要意义,脱离了道德实践中的感性经验,陷入
主观唯心论的迷途。另外,对于他所给的解释,即是
人之初乃性本善,而善果结出的是恶花,是因为环境
使然,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
来的呢?可惜他已不在,不然就可以好好向他请教了。
也许有些人会说,如果人之初乃性本恶,那么社会上
的一切善事又是从何而来的?那么在这里我仅借用荀
子所说过的一番话,那就是“教化能够向善”。我们
只有认清人原本的性格是恶的,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孟
子所说的性本善,
这样才能够矫枉过正。人之所以能
够成为地球上的先驱,那是因为我们比一般生灵多了
一样东西,即是“思绪”,换句话说就是“智慧”。
而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灵长,那是因为我们能够
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自己自先天以来便是恶,认清
了这一点,然后再加以教化,如是矣。

总的来说,虽然人之初乃性本恶,但是,只要我们尽
力扬善抑恶,然后再对下一代抑或旁人做个榜样,通
过道德与教化来掩盖我们那原本的劣根,再塑造个以
礼义廉耻为至上的社会,那么,世间就会洋溢着温馨
和谐的人情味了。然而,在现今这科技日益昌盛而人
心却日渐堕落的时代,究竟有谁有这本事能够将此等
情形拨乱反正呢?

1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为什么很少人认为人性原本是中立的,是社会和教育塑造成善或恶?

不过人之初是善是恶不重要,重要的事,之后发生什么事,让一个人便成善类还是恶徒

風漸涼 提到...

人性中的欲望与贪念是与生俱来的,是不需要教的,因此,人性中立之说很难成立。

匿名 提到...

我觉得,人性里共同存着善与恶,善与恶都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端看那个人遇到什么环境、什么人、什么事,导致他里面的善或恶浮出来···

sin sing 提到...


我觉得你的讲法有点错误
欲望与贪念其实也是受周围的人与事的影响才会有的
你想看要是你周边的人都不追求物资上的享受那你还会贪恋物资上的享受吗
反之要是你的周边的朋友都是一些只会追求物资上享受的人那你就会不知不觉的受影响
为了追求名牌而追求
我觉得人是一种会比较的动物
别人有自己没有就会想要有
要是大家都一样就没什么好追求了
话说在前面我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追求物资上享受的人
哈哈。。。

風漸涼 提到...

你说的这一点不就正如我在这篇文内所提出的问题吗?“而善果结出的是恶花,是因为环境使然,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环境中的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如果你说“欲望与贪念其实也是受周围的人与事的影响才会有的”,那么敢问一句:
周围的欲望与贪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哈哈……

sin sing 提到...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讲吧
人的贪念是被旁人无意中激发出来的
比如讲A君他是有需要的换了一部很好的电脑
而B君其实他不需要用到这么好的电脑
只是A君一直不自觉的将这电脑的好处一直炫耀出来
进而激发了B君想要换电脑的欲望
然后就连锁反应一直影响下去
就因为你有所以我也要有

我常常也有听说这一类的故事
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个家庭他们整家人原本一直都生活在深山里
一切都是这么的平静
他们的孩子是一个多么天真的小孩
向来都无欲无求
只是一天他不小心接触了生活在社会里的孩子
知道了生活原来是可以这么多姿多彩的
他开始羡慕开始闲弃之前他觉得是宝贝的木制玩具
尽管那玩具是他父亲费尽心思为他制作的
故事就讲到这里打住吧(故事应该要如何发展就靠各位的想像力吧)
因为故事的后面不是我要讲的东西
我觉得人要是少了"比较"
贪念会有一定的程度减少

P/S:
要是你有空请开MSN
有事情想和你讲

風漸涼 提到...

你所说的第一个例子,就正好切中了“人之初,性本恶”这句话。试想想,这种“就因为你有所以我也要有”的思想,是来自先天的,是不用别人教的。换另一种说法,就是人原本的属性的,如果你说周遭的环境是其中一个影响的原因,那么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看法,即是,如果人类是个无欲无求的生灵,那么不管周遭在有什么变化也不会“激发”到他的,就“激发”这两个字的意义而言,就是把原本就已存在了的东西或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内的东西引发出来而已。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欲望)。
有句话说得好:“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因此,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教化可以向善”,我个人是蛮赞同的。
不妨介绍你看他的书——《荀子(儒家最后一个大儒)》

sin sing 提到...

有个疑问为何你会认为贪念与欲望是属于恶???
你总不能因为一小撮人因为贪念与欲望去干坏事而否定这两样东西
欲望与与贪念也有为我们带来正面的东西
要是社会没了欲望人类如何有现在进步与繁荣
人类为了满足便利这个欲望才会发明这么多的东西啊
而贪念就要看个人想法是否积极
要是有个正面的想法的人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而努力的去工作
凡事有利也必有弊
你不能因为某些事情的有缺点进而连带他的优点也抹杀了

人之初,性本恶或善我不敢肯定
只是你要是是因为人类有缺点而讲的话那我就不是很赞成
无疑很多人都只是自私自利
但是还是会有人无私的为社会付出
我记得在昨天还是前天这样
我看报纸
有个友族同胞
虽然他并不是警察
只是他也自愿出来捉贼
保护社区的安全
到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难到你也要讲他是本性是恶
要是你真的是因为人类存有劣根性而发表以上的意见
我就觉得你太主观了
毕竟人的本性是如何谁也讲不清
你要如何能肯定呢??
毕竟这也只是意念的东西
十分虚无
我是觉得与其花时间来探讨人之初
到不如想些办法来解决罪恶的问题还来得实际

風漸涼 提到...

因此我引用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注意这两个字,“顺是”。
我当然没否定没抹杀你所说的那些人,在我这篇文内,我要探讨的只是“人之初”而已,至于“人之后”,自然是要看他本身所受的教育是如何的了。因为在里面我有提及“教化使人向善”啊。
所以过后我又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义理而归于治。”。人有了后天所学的道德礼义,便能分辨各人的职份,才能和睦团结,然后再运用礼义这样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人的情欲既能得到满足,又要对自己的情欲进行节制,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善者伪也”。因此对于你所说的那些无私的为社会付出的人,我当然也认同他们的存在,他们之所以会那么伟大,这是因为他们后天的修养与努力啊。
可能我的主题与立场不够明确吧。那我再说一次。
我之所以会赞同“人性本恶”,是因为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所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这是后天属性。当然,我这里所赞同的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至于你说要我不要这样不切实际德来探讨人之初,而应该想办法解决罪恶,那我想跟你说,不如你也从此别再写部落了,而应该去想办法履行你那一套比较切实际的事件。

匿名 提到...

不会思考的我从来都没有去想过人性到底是本恶还是本善
看了你的言论还有楼上新星的言论
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風漸涼 提到...

simply,
人性是善是恶,其实你是甭因此而感到困扰的。我之所以会跑下这项课题,只是为了由此征询其他的意见,因为这个题目是我在学校时的其中一个功课。而最后的结论就是,人之初,就像大自然那样,是有双面的,既有阴有阳,有贪也有仁。具体情形如何,如果你真的有兴趣知道,待你下次来找我时,我再慢慢跟你分享。

sin sing 提到...

哇~~!!
够力
用我们帮你作功课啊
亏我还认真的去想这问题一下

匿名 提到...

新星
哈。。不是啦,照风_渐凉的水准,他一个人也搞的掂啦~我相信他只是碰巧拿出来讨论罢了啦。。

风_渐凉
还讨论这个咩?我连功课的事情都不够时间和你讨论啦。。哈哈。。

匿名 提到...

人是善恶共存的物种。

風漸涼 提到...

谢谢阁下宝贵的意见。下回还请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