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如梦人生。如戏人生。

梦总是让人感到无奈,想到虚幻。苏轼所抱持的人生观,“如梦人生,人生如梦”,更是深刻地说明了人生的无奈与虚幻。
环顾人类历史,由三皇五帝始,大地就一直承载着无数的梦,其怀中之梦,有飘乎若风,有婉若流水,有耀若旭日,而大部分的,均是黯然销魂,戚戚难以明志,抑或平淡无奇,虚度一生。无论是何者,亦不过是大地的其中一个过客,尝尽酸甜苦辣,历遍悲欢离合后,梦,终于也要结束,幻化为尘,埋入黄土。
以上,算是前言。
上个学期,我由男变半女;这个学期,我由男变真女。上个学期,娇滴可人的四凤以及傲然贵秀的蘩漪与我“有染”;这个学期,与我“有染”者却是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小浪与雄姿赳赳的大老板龙哥和那风度翩翩的龙哥手下二忠(这位是计划性有染的)。而我,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真女人呢?走起路来如履薄冰(穿高跟鞋),说起话来氤氲缠绵(扮女人声),站起立来兢兢业业(前要凸后要翘),可谓姿态婀娜,眼神妩媚,表情娇柔,秋波盈盈,袅袅娉娉。而事实是如何的呢?由于邯郸学步,所以楚楚作态;由于牝鸡无晨,所以朽木难雕。结果?极之令人作呕,犹如胃酸在肠胃处一直绞一直绞,直至体内的蛋白质给绞空淘尽后,淘无可淘时,再把胃液吐出来,难堪又难受!
话虽如此,我的造型看了令人作呕又如何?从这场表演中,我获得的是金钱没法买到的快乐,还有同学之间因为合作排演而臻升了的感情,这两者,是世间最珍贵的宝。正如龟兄所言,我们这一次的演绎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那十分。然,经过多日的相处再相处,排演再排演后,始发现,当初的目的已然模糊,代之而起的,是同学之间的欢笑投入以及默契团结,这是那区区十分的分数远远也比不上的。
且,顺利演完了后,得到老师的称许,获得同学的鼓励,而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因为互动而变得更深更牢。另外,那种演完了后如释重负但却又非常满足的感觉,绝非笔墨所能形容的。至今,回忆起那一段排戏过程与站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仍叫我回味无穷,甘之如饴。因此,何乐而不为呢?毕竟酸甜苦辣全都在过程,而且那过程也很值得我去享受。结果如何,就让别人去评论吧!
只是说,眼前的欢笑愉悦,能维持多久呢?花,毕竟是无百日红的啊……
有时候,我在想,也时常在想:生命,为的究竟是什么?积极的人或许会说:“生命就似小孩上绘画班一样,拼命的涂上颜色,拼造五彩缤纷的作品。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许多人的赏识与认同。但是,别因为某人的否定而抹杀自己的方向。千万别忘了,五彩缤纷也是从白色开始,新的开始也是因为旧的结束,只要有生命,一切都是美好的!”然而,对于消极的人,他们也许会这么认为:“生命,不管多么精彩还是多么平淡,最后仍旧免不了一死。打个比喻,即使让你拥有了天下的财富,与自己最深最爱的人在一起,然,这一切,就像在黑暗天空中放出的烟火,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云散,黑灰飘落,而地上留下的也只是那些放过烟火后乌焦的泥巴烟花座子而已。”
……
十年后,2017年8月11日,吉隆坡的某一街道上……
“喂!越南妹!好久不见。还记得我不?”(?)
“嗯,请问你是……”(越妹)
“我是你以前大学的同学啊。叻叻叻,十年前是你的同班同学啊,我们一起念中文系的。上马华文学的课表演戏剧的时候,曾经反串过白悲音的角色的,记得不?” (?)
“噢!死鬼!是你哦!怎会这副模样的?是不是反串反上瘾了?到了今天重遇你时,你竟也穿着女儿装束。还是说待会儿你又要上哪儿演戏去了?” (越妹)
“不。我没演戏。只是,如今我真的是女儿身了。三年前,我动了变性手术,从今而起,我们真的可以一块儿称姐道妹了。” (?)
“没想到,你还真的动了变性手术哦。” (越妹)
“是啊。几经辗转,十年已过。这十年间你都过得好吗?听说你已有两个孩子了哦,而且还有很多佣人服侍呢,嫁得个好老公还真好命的说。我还是那副老样子,停滞不前,得过且过,过着单身逍遥的生活。当然,你别看我现在这副女儿身,其实嘴巴还是一样贱的,哈!不过,想起十年前的那段大学生活,还真令人怀念。我们演过《雷雨》,演过《大学生与姨太太》,还有班上其他同学的演出,也都很棒!尤其是咱那个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班长的组所演绎的那个什么什么春红、长笙的,她们的那股绝世骚味至今我还依稀嗅到叻!想起来还真回味无穷一个人时,在电脑银幕前播放着那些片断的时候,冰封已久的破碎记忆也一片片拼贴组合,完成一幅图时,却也不禁让人神伤泪流,是怀念惋惜的泪啊。” (?)
“是啊,我过得很幸福呢!对咯,你不提我都差点忘了,那时候演你情人的小浪,还真委屈了她,哈。她最近又出了诗画集耶,想必你也有支持几下了吧,我本身也买了一本呢!想当年她的才情就四处洋溢,是咱班出了名的才女,而今她卒也遂了愿,还真欣慰的。噢!你的龙哥好象是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叻,还真的蛮道家的他。另外,当年你那个姐妹阿花如今还真的遂了愿当了夜总会的大老板呢,夜夜笙歌逍遥快活,好不风流!而那个不是很高的丫鬟如今业已孩子一箩箩咯,六年前她给一个黄金单身汉攫取芳心后,就定性做个贤妻良母了,还真看不出的。” (越妹)
“哦哦,大家似乎过得很好呢。那个女主持人在主持界也一直独领风骚呢!她接手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都一直高据不下,真可谓主持界的一姐。另外,前两天才遇到那个二忠,她哦,如今可了不起了,自己开了家补习社,四处都有她的分店呢!还真的一副女强人样儿!对了,那个一直让母亲担心没人要的傻大姐呢?她如何了?” (?)
“哈哈,亏你还记得这回事哦。一向自信貌美年轻的她,早在毕业两年后就嫁人了,那男的对她还蛮好的,你也懂啦,成日傻大姐模样,她的婚姻生活一定笑料迭出的。不过哦,偷偷告诉你,是相亲的,你别告诉别人哦,哈哈。而她的同乡姐妹则误人子弟去了,之前有听说过好像给一家唱片公司相中,但事后却不了了之。另外,同是教书,那个甘姐则好像幸福多了,不管是婚姻还是事业,都风雨无阻。所以人家说三岁定八十这回事还真的不是诓的,早在大学期间,她满身就透露着贤妻良母的味儿了。嗯,上个星期我才看到那个乌龟和大导一块儿逛街,问她们近况时,前者也已相夫教子,而后者则开了一家小片厂,自导自演起来了。” (越妹)
“啊?那个乌龟妹不是说死也不要相夫教子的吗?她不是决心要当个女强人哦?看来女性始终还是女性,哈!该嫁的也嫁了,还没嫁的生活也无忧。半年前那个妈妈桑有联络我,她哦,就没那么幸运了,情路比其他同学来得较为坎坷。不过,每件事有得就有失,情路上的坎坷,致使她如今成了个坚强的女人,她坚信,即使没有男人,自己也能活出一片天的。对了对了,那个一向自以为是的风渐凉叻,他去哪儿了?怎一毕业后就没有他消息了?你还有跟他联络不?” (?)
“嗯……他哦……你不懂吗?” (越妹)
“不懂啥?他怎么了?” (?)
“他……他不在啦。因为受不了地中海贫血症的滋扰,再加上生活上的诸多不顺,成日与酒为伴,行尸走肉,醉生梦死。在两年前的一次酒醉驾驶中,去了……”(越妹)
“他去了?他真的去了?他终于也去了?哈!那……我是谁?谁又是我?” (?)
“你?只不过是这个浩瀚无涯的茫茫天宇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越妹)
生命,就如一次短暂的旅程。古今的帝王将相,如为人所敬重的孔大圣人、诸葛武侯、关圣帝君、唐太宗、岳武穆、袁督师,以及为人所唾骂的周幽王、赵高、董卓、李林甫、秦桧、魏忠贤等等等,即使他们再尊贵或再卑劣,其实不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外其中一个过客?待离去的那一天,不管是悄然的抑或风光的,谁也带不走半片云彩。
……
桃花依旧,人脸全非。多少沧桑,心志难酬。滚滚红尘,卷走多少少年梦。汹涌波浪,淘尽多少人生路。悲欢是非成败,一转眼,即成空。一切就如一场梦,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声唏嘘、一句句哀叹。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关于汉都亚

戈哥的提议,在这里开一个post,写写关于汉都亚的东东。
看了戈哥给我的链接后,只觉内里所述疑点重重。有兴趣者可按此链接,一探究竟。然后再看看在下这篇回应文章。只是说,各位看这个链接的当儿,不能忽略的字样就是“hipotesis”,所谓hipotesis,就是假设,既是假设,则说明里面所叙均只是推论,还没有真凭实据,更不是结论,因此最多也只能拿来作参考,不能拿来当证据。
戈哥,于此你可以看看我所举的例子:
“Mengikut buku Sejarah Melayu...Tun Perpatih Putih, iaitu utusan Sultan Mansur Shah ke negeri China telah membawa balik bersamanya seramai 500 orang dayang serta Puteri Hang Li Po...”
首先,这里必需理清的一点是,"mengikut sejarah melayu",sejarah melayu并非一本史籍,它最多也只是一本历史小说。《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若sejarah melayu译去中文的话,它的书名顶多也只是《马来传奇》,对,是“传奇”,而非历史。由是观之,这本sejarah melayu,它虽有一定历史价值,但却不可尽信。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它的地位就像是《三国演义》或《春秋列国传》的历史小说,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以叙(故)事为经,说史为纬,很多内容其实都是稗官野史,夸大其辞,读来也只是得个“爽”字。
现在再说说hang li po这位相传由中国明朝朱棣皇帝嫁到马六甲王朝的孙女(还是女儿?我忘了)的一些事儿。去年我曾问过我学校的历史教授关于hang li po与hang tuah一事。据他说,hang li po这个所谓的公主,在中国明朝的历史档库中并无这个名字,有几项推测:一说根本就没有hang li po这个人的存在,因为明朝皇帝嫁女儿到番邦是一件大事,岂可不记;二说hang li po确有其人,但却不是公主,只是一个丫环(这种狸猫换凤凰的事迹,在古中国屡见不鲜),然后当时皇帝再把这个丫环封为名义上的女儿,拿来敷衍那些番邦外族,所以根本就没有开个历史档案的必要;三说若真有hang li po其人,而她确又只是明朝拿来敷衍马六甲这个番邦的工具的话,那么li po这个名字的缘由乃来自“礼部”。在中国,当时主持外交的或是婚嫁上有关礼仪的东东,均是由礼部一手包办,所以有中国学者怀疑当时的马六甲王朝听到那些来到马六甲的明朝外交官都是“礼部”时,就称那个所谓的公主为hang li po(汉礼部[汉人的礼部])。
因此,直到今天,关于hang li po是否存在,如果按中国的历史档案来说的话,她其实只是sejarah melayu这本小说里面子虚乌有的一个人物。因此,继续推论下去的话,hang tuah等人跟随hang li po来到马六甲这件事迹,是不是也只是子虚乌有呢?再大胆假设的话,是不是根本就没有hang tuah这个人?一切也只是像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那样,只是一个神话人物?
戈哥你再看,"Terdapat 3 andaian hasil kajian secara hipotesis yang dijalankan...",这里所写的也只是andaian/hipotesis,还没有人能说出个真正的所以然,一切也只是在揣测当中。
最明显的是这里,"...Percanggahan pendapat ini berlaku antara pengarang Sejarah Melayu dan pengarang Hikayat Hang Tuah mengenai siapa sebenarnya telah menderhaka kepada Sultan Melaka. Pengarang Sejarah Melayu menuduh Hang Kasturi manakala pengarang Hikayat Hang Tuah Pula menuduh Hang Jebat...."
注意看“sejarah melayu”和“hikayat hang tuah”这字样,这两本都只是小说,而那些研究者却只能拿小说来当作论据,这证明了史料真的不足,所以若真要研究hang tuah 是不是华人的话,除非我的毕业论文是做相关题目,慢慢把可靠资料找出来(得花很多很多很多时间>.<),再跟你分享,不然,现在也只能说了就算。
(写着写着,这篇文章好像更适合以《关于汉丽宝》来命名>.<)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礼之用?

“礼之用,和为贵”、“人而不仁,如礼何”、“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放心放心,这一串又一串的章句,并不是在下这篇浑文所要探讨的课题,在下只是想要说说咱中文系生所一直遵行的行礼三部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已。于此,恳请各位允许在下发几下牢骚,因为这牢骚是必须从想当年开始说起的。

行礼三部曲,有认真想过的人自然懂它背后的意义,然,若真要粗浅地说它背后意义的话,行礼三部曲不外是将我们内心对师长的敬意表现出来的一种媒介而已,所以,它自然并非只是形式。西方人时常宣扬的思想,就是要“把爱说出口”,所以我们也只是“把敬意透过肢体表现出来”。

想当年,刚刚踏入拉大的首个星期,有几位学长姐走进了我们的班,严肃中带着和蔼的语气交待我们说,上课时行礼三部曲不能缺云云,听了后,不以为然,因为一直到我考了STPM为止,行礼三部曲已经伴了我15年,所以这是理所当然的,对我而言。也因此,经过那次学长姐们的交待后,上课时,我们时常乐此不疲地喊“起立!行礼!老师早!”。

对于有些老师,上课时,他们目睹我们行此大礼后,均特别交待我们,日后上课时甭再进行行礼三部曲,进到班时就直接上课好了。听了后,我也不以为然,许是他们认为,敬意这回事若真的有心的话是不必靠外在形式来表现的,讲话时别粗声粗气,上课时专心不私语,交作业时别敷衍,考试时不作弊,缺课时不着意找同学代签,见面时点头微笑问好,于他们,足矣。

直到如今,这优秀的习俗还是依然为我们所保留,故上中文科目时,大家还是一如以往般谦恭有礼地进行行礼三部曲。念及此处,不禁赞叹,我们还真是一群听教听话的好学生啊!然(世事往往就是有这么一个“然”),第一天上道德课时,发生了一点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插曲(也许班里没人发现,只是我敏感心眼小罢了)。那一天,老师进班了。咦?怎么没人起立的?当时,看到班里都失却了平时应有的反应后,随即找个同学细声问道:“嗯,不必起立吗?”“不必啦。”“啊?我们上其它堂课的时候都有起立的啊。”“她是马来老师嘛。”“……”

所以,那时刻,对于尊师重道这回事,我感到有点疑惑。为什么她是马来人我们就甭起立?为什么每当中文系老师进班时我们即第一时间喊起立?起立这回事真的是因为学长姐叫我们做所以我们才做的吗?唯有通过起立才是表现我们对老师的敬意的最好途径?还是说那只是做给中文科老师们看的门面功夫而已?而尊师重道温柔敦厚谦谦有礼这些词句,是不是中文系生所应标榜的呢?耐人寻味。

或许,看到这里时,你们心里就会念,口里就会骂:“讲得这么大言炎炎,当时你自己又不带头喊起立?”噢!我说亲爱的同学们,若你们真这么想,我不会怪你们,因为,我当时的确没那胆子来独领那阵乍看之下有点与众不同的风骚。当然,你们可以说我自命清高,也可以说我自命不凡,更可以说我自以为是,但是,请不要说我绝俗清流,也不要说我不食人间烟火,更不要说我傲骨仙风,因为,我也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人,只是说有时候会发几下牢骚而已。

仅以《老子•三十八章》来结束此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所以实是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臂使人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详见陈鼓应注释之《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页212~217。])

我们现在所实行的行礼三部曲是属于哪阶段呢?“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人生悠悠,唯常怨水方常东……